close

在食品供應鏈中的每一份子都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否則,就退出食品供應鏈。

心有戚戚焉!

說出了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內心卑微的心聲。

偉哉!葉所長。


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哪?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11/06/06 【葉欣誠】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

      自塑化劑食品事件發生至今,每天都有令人意外的新爆點發生。最近幾天,大家知道麵包也有塑化劑,且不僅是平價或廉價的食品有塑化劑,大廠牌生技食品與五星級飯店的食品同樣無法倖免。大多的驚奇已經讓台灣民眾感覺疲乏了,接下來若還有在任何場合可以購買到的任何廠牌的任何東西含有塑化劑,相信都不會是什麼了不起的新聞了!

  而讓一般民眾更無法理解的是,那些生產與販售塑化劑給下游廠商的超級黑心廠商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許多供料商甚至沒有被收押,僅以與其販售毒物所得相較之下極低的金額交保候傳。這牽涉到最基本的社會正義的司法功能在此時似乎相當軟弱,平時面對大陸或其他國家的黑心貨動輒以國家主權或民族大義發表儻論的政治人物們 ,似乎也客氣許多。似乎塑化劑吃多的政客們頭腦真的混亂了。

  在塑化劑食品中,有一類特殊的角色是我們平常購買數量與金額最高的「大食品公司」。隨著大家收入與生活水準的提昇,大家已有購買「大廠牌」食品習慣,擺脫了幾十年前以廉價為依歸的購買行為。我們願花比較多的錢買可能內容物是一樣的食品或藥品,是因我們對於這些大公司寄予較高的信任,認為大公司不會或不敢騙人,若發生狀況,至少有申訴機會。然而,在各大廠牌的飲料、食品、健康食品等連續出現塑化劑之後,我們卻沒有看到這些大公司誠懇地出面向消費者與社會大眾道歉,更沒有看到這些大公司主動宣告將過去因販賣 這些塑化劑毒物的所得釋出,補償消費者的實質損失與健康損耗。

  我們常可以看到大企業在每年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或「 永續報告書」中,將該企業如何節能節水愛護環境,或如何辦理關懷弱勢與社會教育活動等的內容努力包裝;筆者也擔任過數次相關競賽的評審。這樣的情景與現在各大食品商的產品頻頻出現塑化劑毒物, 且並非溶出過量,而是以原料的一部份呈現在內容物中的事實對照, 讓人感到極其諷刺。

  這些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公司並不能以「本公司也是受害者」作為托辭,不僅要規避未盡保護消費者安全的法律與道義責任,還要向政府討便宜,要求減稅,轉而再向納稅人收一次保護費。個人以為,這些大廠商應將在台灣社會中長年賺取的所得撥出適當的比例,成立基金,回饋消費者或社會,作為日後提昇食品安全或可能發生的醫療行為之需。民眾關心的並不是這些食品商或生技公司是否能繼續賺錢,而是自己是否可以在這社會中被公平地對待。

  食的安全是民眾的基本人權,在食品供應鏈中的每一份子都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否則,就退出食品供應鏈。


產品上頭大剌剌的幾個字「本產品投保3000萬產品責任險」,

出了事,難道消費者只能退貨了事嗎?

消費者的信任只換來了一肚子的塑化劑!

業者盡得其利,消費者盡受其害!可惡!

 

大家趕快查一查家中吃的產品是否安全吧!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塑化劑汙染產品查詢

arrow
arrow

    宅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